查看原文
其他

青藏建筑 ▎青藏高原民族建筑研究70年回眸

马扎·索南周扎 建筑杂志社 2021-05-12


青藏高原是人类人居环境的极限边界,青藏地域民族建筑是中华本土建筑体系的特色构成

在亚洲的中部,喜马拉雅山脉自东南的缅甸北部向西北的克什米尔连绵两千多公里,如同一只巨大的手掌,载托着一片广袤雄俊的高原,呵护着一片自高原绵延至太平洋富庶的沃土。这座山脉不仅成为东亚大陆和印度板块之间天然的地理气候屏障,而且孕育了福润亚洲东部文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养料。这片高原就是位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也是目前已知孕育人类文明和人居环境的极限地理环境。


青藏地域民族建筑不仅是中华本土建筑体系中山地建筑的杰出代表、石构建筑的特色构成,还是繁衍生息于青藏高原的藏羌等民族生存智慧的结晶、发展实践的创造。在中华本土的建筑体系中,位于青藏高原的藏羌等民族,以山地为蓝本、以石木为材料、以中华民族传统深邃的天人思想和生态智慧,创造出具有纵向雕塑美感、独有自然神性气质、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的本土建筑文化体系,与东部广袤平原、农耕文化背景下,具有张弛之美、讲究厚重伦理、蕴含审美意蕴的本土建筑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建筑文化体系的同源性、丰富性、多样性的时空篇章。


玉树禅古寺


青藏地域民族建筑研究的历史进程

自上世纪20~30年代以来,以梁思成、刘敦桢等一批建筑学泰斗为先导的建筑学人,开始关注青藏高原极地建筑的历史文化和遗产保护研究。抗战时期,由于营造学社西迁四川宜宾的李庄,更多的本土建筑学人终于有机会在空间距离上拉近与青藏高原的距离,以任乃强等为代表的民族学家,以川西为跳板,发现并探索青藏高原地域建筑的精髓,拉开中国本土建筑学人对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筑研究的先河。如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高校和机构依然在传续和继承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筑研究的精神和传统。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西部广大涉藏地区迈入新社会的发展征程,一批批具有世界级文化遗产价值的青藏地域民族建筑陆续被纳入国家各级文物保护序列,甚至进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批批青藏本土的建筑学人在国家文物局、内地高校建筑学院科研机构培养下,逐步成长起来。原西藏自治区设计院古建所所长木雅·确吉坚赞先生就是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国家培养的第一批青藏本土建筑学人的优秀代表。布达拉宫、大小昭寺等世界级的青藏建筑文化遗产留下了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筑学院师生勘测调查的身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青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历史建筑亟待保护修复。青藏地区本土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复兴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青藏本土地域民族建筑的研究迎来了第二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一个位于北京的国家一级社会组织和一个位于青藏本土的民营研究机构,逐步在青藏地域民族建筑学科研究领域崭露头角。2006年,明轮藏建作为青藏本土第一个民营科研机构注册成立,并逐步规划和稳步推进青藏本土地域民族建筑的调查和研究。2013年明轮藏建成为国家民委下属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的常务理事单位,逐步并入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的事业体系。2015年以明轮藏建为依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藏式建筑专业委员会(简称藏建专委会)成立。成为推动青藏地域民族建筑研究事业的第一个国家级社会组织平台。截至2020年,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藏建专委会和明轮藏建已承接和完成多项国家及相关部委的课题,累计举办四届青藏地域民族建筑研究学术年会,学术成果丰硕。与此同时,自上世纪90年代之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高校、众多内地建筑学人已经逐步形成致力于青藏地域民族建筑研究的传统和师承。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之后,进一步明确了涉藏工作的重点,并在加强本土工科人才的培养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两级党委、政府相关领导的关怀下,拉萨市设计院与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明轮藏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达成战略合作意向,成立拉萨市设计院青藏极地建筑研究中心,共同推进青藏地域民族建筑的研究工作。


色须寺大经堂


青藏地域民族建筑科研事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这些年,青藏地域民族建筑学科研究事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从生态视野看,随着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凸显和国家生态战略的实施,绿色建筑和人居环境等成为青藏高原极地建筑研究领域具有特色、潜力和价值的科研方向。


从文化视野看,共同体意识实质在形而上的认知层面应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进一步的研究完善过程。在形而下的实践层面,应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观念深入人心的培养过程。中华本土建筑文化体系视野下的青藏地域民族建筑研究和城乡建设发展实践,不仅是重要的理论建设任务,更是关键的观念培养载体。


从发展的视野看,下一阶段,涉藏地区高质量的发展和建设,离不开青藏地域民族建筑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设计、人居生态、建设运营等诸多方面的系统理论研究的支撑。


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以及青藏高原极地建筑研究需要在藏学、建筑学之间建立跨学科的研究视野等诸多原因,青藏高原极地建筑的研究仍然面临困难和阻力。近些年,各大建筑类院校及企业科研机构的青藏极地建筑研究还没有形成战略视野的规划。以建筑学院校“老八院”、各地民族大学为代表的学术界曾以不同的学科视野,多次聚焦藏族建筑研究领域,但由于本土高水平建筑人才缺乏、内地高水平建筑人才无法阅读藏文建筑古籍,以及在藏地进行田野调查的困难等众多原因,系统性、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不多。


国家战略视角下的青藏地域民族建筑研究

本土性和在地性是做好青藏地域民族建筑和人居环境研究的基础。而在逐步解决中国本土建筑主体部分(内地)的基础上,逐步拓展推进中国西部地域民族建筑的研究,应该是当代中国建筑学人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坚信这一点。这也是青藏本土藏族建筑学人对民族和国家肩负的责任和大义。


立足青藏高原这一具有特殊意义、战略价值的地理、生态、资源、文化、社会单元,在中国即将探索实践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时期,深入开展对青藏高原的地理气候、自然生态、特色文化、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全要素系统性的科学研究、发展保护实践,已经成为中国西部青藏高原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青藏高原极地人居环境研究是立足于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筑研究,面向逐步新兴的青藏高原学科、服务地区发展的重要学科研究方向,也是青藏高原自然生态、地域文化、社会发展、战略安全诸多问题、多个研究方向的交汇点,更是青藏高原系统性社会发展实践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学习和继承新中国成立以来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筑、极地人居环境的科研成果具有重要意义。今后,我们将以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筑、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学科规划、实践成果为基础,立足解决遗产保护、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事业的具体问题,利用未来两个五年时间,逐步辐射青藏地区,推动中国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筑学科研究体系和学科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为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本土建筑文化体系作出贡献,为青藏高原区域城市建设、乡村振兴、遗产保护、人居生态等事业提供理论依据、智力支持。同时,将逐步培养扎根高原、服务藏区的科研设计人才梯队。在青藏高原人居环境学科方面,打造具有国家级水平、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研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玉树禅古寺佛塔


凝聚中国智慧的青藏高原极地人居环境建设将承载人民幸福的生活

透视历史,汉藏文化交融一体的进程从未停歇。当今,这不仅仅需要进一步落实国家层面援藏政策,更需要藏区本土知识力量向中央和内地主动求援、请教。我们实实在在地需要把青藏高原本土民族建筑的梦想汇入到中国梦的蓝图中,把近百年来进行的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筑科研事业驶入复兴号的轨道。人和自然是青藏高原体系的两大要素,保护和发展是青藏高原地区社会的两个重要问题,国家战略是青藏高原面临的大环境。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来看,聚焦于青藏高原人和社会的科学研究,聚焦于青藏高原人和社会重要载体的人居环境的科学研究,聚焦于青藏高原环境体系中人居环境的科学研究非常重要且前路漫漫,仍需要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的重视。



作 者 简 介

马扎·索南周扎(马永贵)系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藏建专委会秘书长、拉萨市设计院西藏传统建筑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2006年创立我国第一所立足藏区、集藏蒙羌民族建筑学科研究、设计咨询、项目施工于一体的综合机构—明轮藏建。其设计作品类型涉及宗教、文旅、公建、酒店、历史街区、遗产保护、特色小镇等。其中,玉树灾后重建重点工程—禅古寺恢复重建工程获得优秀民族建筑设计金奖。内蒙古五观圣境乌兰活佛府工程先后获得内蒙古优秀设计奖、优秀民族建筑设计示范项目、鲁班奖。甘孜金沙明珠—唐蕃小镇、包头五当召5A级景区规划设计等十余项工程获得各类设计奖项。在藏建学科研究方面,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3篇论文获民族建筑优秀论文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


(来源:2021年9期《建设》)



订阅热线 010-58933728 


合作热线 010-58934865  13001291530


投稿热线

《城乡建设》010-58934506  cxjs1956@126.com  

《建筑》010-58934867   jianzhu1954@126.com


欢迎投稿 / 订阅杂志 / 合作推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